Vol.09 父权制科学观的遗产

女权主义为何看不见笼中的「她」?

By Q, Jojo on July 15, 2025

简介

早在 19 世纪,女权主义的先驱们就敏锐地察觉到诊疗台上的女性与解剖台上的动物共享着同一种被物化的命运。然而,为何到了今天,这种深刻的连接感似乎在主流女权主义的讨论中变得微弱甚至被遗忘了呢?当女权主义指出父权制科学研究对女性系统性的忽略时,她们的诉求为何是「应该增加雌性动物的实验样本」?当女性主义为了论证「人类的性别是文化性的、流动的、被建构的」,她们是否将另一些生命囚禁在了「本能的、固定的、纯粹生物性」的牢笼中?我们用来解放自身的理论武器,为何会变成一把指向其他生命的双刃剑?

本期节目作为《有点豆腐》「女权主义与动物权的交叉性」系列的第一期,将探讨女权主义对待动物议题的盲点。我们一起追问:一场忽视非人类动物的解放运动,其根基是否稳固?真正的解放,是努力从「客体」阵营飞升到「主体」阵营,还是需要我们勇敢地去摧毁那个划分了所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本身?希望大家能加入我们,开启一场关于解放的,更深刻的自我审视。

音频

Vol.09 父权制科学观的遗产:女权主义为何看不见笼中的「她」?

时间轴

  • 00:00 开场与听众支持感谢
  • 02:55 本期新闻:墨西哥立法禁止海洋哺乳动物娱乐表演,动物福利已经入宪法
  • 05:55 当代女权主义的科学观中如何忽视了动物?
  • 09:30 19 世纪女权先驱怎样看待女性与动物的共同处境
  • 12:41 女权主义与自然、非理性、「动物性」切割
  • 14:02 反抗「生物决定论」时产生的双重标准
  • 18:16 「母性」与「性行为」在人类和动物身上的不同解读
  • 21:18 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动物性」
  • 22:54 如何警惕人类「独特性」与动物「普遍化」的滥用?
  • 27:16 女权主义批判了科学的「内容」,却接受了主体主宰客体的前提
  • 29:06 珍·古道尔的实践如何动摇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 30:08 走向真正的解放:动摇支配逻辑的日常实践
  • 34:42 本期推荐:《酷儿鸭(以及其他动物)》
  • 38:04 下期预告与串台彩蛋预告

参考文献

【概念解释】

  • 父权制科学观:在父权社会中,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受到男性主导和支配的一种观念和实践模式。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但其从本质上受到父权社会中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带有明显的父权色彩。父权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系列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且总是将其中一方定义为优越的、主导的。科学不仅接受了这套逻辑,还用其理论将其「合法化」。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一些研究可能更多地关注男性健康问题,而忽略或弱化女性的特殊健康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被用于维护父权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对女性进行监控和控制。父权制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和价值中立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实际上,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带有明显的社会烙印。例如,在战争时期,科学技术可能被用于发展军事武器,而在和平时期,科学技术可能被用于改善民生。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科学观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反对「由男性主导的科学」,而是一场从根本上解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语言和实践的深刻思想运动。其核心论点是:现代科学远非其所宣称的那样价值中立、普世客观,而是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被一种父权制的、西方的、白人男性的世界观所塑造,并反过来服务于巩固这套世界观。

  • 生物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能力甚至社会地位,主要是由其天生的生理特征(如基因或激素)所决定的观点;比如,有人会用男性天生荷尔蒙水平高来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具攻击性。

  • 社会建构论:许多我们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或身份,其实是由社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共同塑造出来的。

  • 进化的非连续性: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仿佛人类的进化已经超越了其他生物,与动物王国产生了本质性的断裂;例如,当我们默认动物的一切行为都由「本能」驱动,而人类的行为则由复杂的「文化」决定时,我们就是在采纳进化的非连续性视角。

  • 生态女权主义:一种思想,它认为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同根同源的,都源于一种将「ta 者」物化和支配的父权制逻辑;比如,将土地称为「处女地」等待被开垦,就是用对待女性的逻辑去对待自然。

  • 动物废除主义:动物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财产,因此我们应该彻底废除所有形式的动物利用,而不仅仅是改善它们的福利;一个废除主义者会认为,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用「更人道」的方式屠宰猪,而在于我们根本无权将猪作为食物。

  • 主-客体二元对立:一种思维模式,它将世界划分为能够思考和行动的「主体」(通常指人类)和被动地被观察、被研究、被利用的「客体」(如自然或动物);例如,在传统的科学实验中,科学家是进行观察的「主体」,而被实验的老鼠则是完全被动的「客体」。

  • 人类例外论:一种信念,认为人类因其拥有语言、理性和道德等独特能力,而从根本上区别于且优越于所有其他动物,并通过人类的例外或独特性对动物和自然进行主宰和剥削;比如,「只有人类具备理性认知,懂得艺术和哲学,所以我们有权主宰地球」,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例外论。

  • 异性恋正统:一种社会认知模式,它将异性恋视为唯一「正常」的、默认的性倾向,而将所有其他性倾向视为「偏差」或「例外」;比如,当一部电影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就默认主角是异性恋,这就是异性恋正统在文化中的体现。

【文献和人物】

  • Linda Birke (琳达·伯克):女性主义生物学学者,其文章为本期核心讨论基础 Birke, L. (1995). 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Feminism, Animals. Animals and women: Feminis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32.
  • Barbara Noske (芭芭拉·诺斯克):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家,提出女权主义对科学「主客体」前提的接受
  • Sandra Harding (桑德拉·哈丁):女权主义哲学家,批判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
  • Sarah Blaffer Hrdy (莎拉·赫尔迪):女性灵长类动物学家,颠覆了对雌性灵长类动物的传统认知
  • 《看不见的女性》(又译《被隐形的女性》、《被忽视的女性》,全名《看不见的女性:专为男人设计的世界中的数据偏见》,英文: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是英国女权主义作家卡洛琳·克里亚朵·佩雷兹(Caroline Criado Perez)于 2019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该著作描写了大数据资料搜集中因性别偏见而对女性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
  • Jane Goodall (珍·古道尔):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她对黑猩猩的观察中突破了传统科学观中的「冰冷观察者」,高亮了黑猩猩的主体性和她们对研究者产生的影响。
  • 书籍推荐:《Queer Ducks (and Other Animals): The Natural World of Animal Sexuality》by Eliot Schrefer